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
2022年11月14日,
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
一、测量放线阶段
1.无基础图
产生原因:由于抗浮锚杆设计阶段图纸很可能不是.终版本,施工时,基础图标高、抗浮力及地下室位置均可能与抗浮锚杆设计图纸不符。产生后果:抗浮锚杆不能满足主体设计要求,抗浮锚杆报废。防治措施:抗浮锚杆放线前与基础图(蓝图,盖审图章)复核,复核轴线、标高、抗浮力等;
2.未对锚杆编号、分区或编号混乱
产生原因:锚杆编号时,未考虑验收分区,对整个施工区域统一编号,编号随意。产生后果:不便于施工记录,可能造成锚杆施工漏记。防治措施:对锚杆先进行分区,在每一个区内按横排编号,从左至右从上至下。
3.未锚杆标高未明确
产生原因:施工时为查看基础图,未对基底标高计算,对独立柱基底标高未计算。产生后果:施工时抗浮锚杆标高不准确。防治措施:施工前根据基础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高
二、成孔阶段
1.孔位误差大
产生原因:测量放线误差大;放线后成果保护不到位;钻孔施工未对准测放点。产生后果:锚杆间距超过规范要求,不能通过验收。。防治措施:放线后,对测量成果进行复核;成孔前,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行复核
2.施工工作面标高低于设计标高
产生原因:土方开挖时,未严格控制标高,至使超挖。产生后果:锚杆锚固段内地层被扰动,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力。防治措施: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
3.锚孔深度与设计不符
产生原因:锚杆施工场地高低不平,未对锚杆位置进行标高测量;成孔施工随意,终孔时未进行测量。产生后果: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或锚杆锚入筏板长度不足
防治措施:锚杆放孔时,同时测量孔位标高;计算成孔深度,终孔时,测量钻孔深度
4.地勘报告不符时调整锚孔深度
产生原因:钻孔时,未对实际地层进行编录,未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合的软弱层,或出现后,未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。产生后果:锚杆锚固力不满足设计要求,锚杆验收试验不合格。防治措施:成孔时进行编录,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,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
5.独立柱及条形基础位置锚孔深度未考虑独立柱深度
产生原因:未考虑独立柱及条形基础深度。产生后果: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。防治措施:施工前,统计独立柱及条形基础厚度,锚孔深度相应加深,对应至每根锚杆
四川抗浮锚杆
6.卵石地层锚杆深度范围内有地下水
产生原因:降水时未考虑抗浮锚杆施工地下水要求,地下水未降至锚杆底部以下。产生后果:锚杆施工时,砂层及砾石沉淀至孔底,注浆时不能保证孔底注浆,锚杆锚固段减少。防治措施:降水设计时,考虑抗浮锚杆施工,保证水位降至锚杆底部
7.泥岩中孔壁有泥皮
产生原因:由于岩层中有地下水,成孔过程中,孔壁产生泥皮,终孔时,未对锚孔进行清洗,同时,锚孔放置久后,孔内泥浆沉淀。产生后果:锚固体与地层摩阻力降低,锚杆锚固力不足。防治措施:锚孔终孔时,先向孔内加水,再用压缩空气从孔底将水吹出,反复几次,可将孔壁泥皮清洗干净,锚杆放入后应及时注浆。